查看原文
其他

余杭:全域胜景尽斑斓

杭州日报余杭分社 观余杭 2022-01-18


一把余杭纸伞,撑过烟柳画桥,看尽荷花别样。从江南水乡里走出来的余杭,一路踏歌而行,蕴藏着无限华光。

从两千年通商船运的京杭运河,到五千年光辉灿烂的良渚文化;从美不胜收的西溪洪园,到幽如明镜的大径山;从品读文化的古镇塘栖,到梅林如画的名胜超山;从身心放松的山沟沟景区,到小资情调的鸬鸟民宿……自然与人文,在这里交织成一幅全要素、全季节、全时空、全行程的旅游风景画。

余杭,古老而又美丽,宜居且通达八方,令无数游客“一见钟情”。截至今年10月底,余杭共接待游客总数2303.45万人次,实现旅游总收入242.05亿元,分别同比增长19.51%、20.16%。

眼下,依托优越的资源禀赋和良好的生态条件,余杭正全力建设全域布局、全景打造、全业融合、全民参与的全域旅游发展态势,实现游客接待量、旅游总收入连年增长,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新路子。

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周铭摄



01 共融:串景成链处处美


“临清风,对朗月,登山泛水,意酣歌。”每位游客都希望有个诗意的出行——仰,可观宇宙之大;俯,可察品类之盛。


若你想换一种生活方式,美丽宜居的余杭可作首选。


在这里,五千年文明发源之地的良渚古城遗址,涌动着先民最伟大的智慧;京杭大运河缓缓流淌了两千年,见证着余杭的历史变迁,也延续了博大精深的精神文脉;钟灵毓秀的大径山底蕴丰厚,一千年的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头,也凝聚着最本真的人生哲学……


在这里,西溪洪园烟波渺渺,行舟绿水前,宛如置身仙境;超山梅海暗香涌动,衣袖翻飞处,品味十里花香;而古镇塘栖水北街上皆是醉人美景,百年老店随处可见,时光沉淀的美味不可错过……


塘栖古镇


千年来沉淀的文化和景观,无疑是余杭最华美的名片。


对余杭来说,文化和旅游的合并是一种“域”的放大。当前,余杭把文化、旅游、体育发展放在建设“中华文明圣地、创新活力之区”的大格局中来谋划,把文旅体产业作为综合性、引领性的大产业,来催生复合型新业态,构建文旅体相融合、旅产互动、旅城一体的全域旅游发展态势。


为此,余杭在不停探索,也在不停用实践检验成效。


“余杭成立全域旅游工作领导小组,由区委书记和区长任双组长,62个部门、镇街、平台合力推进全域旅游。”余杭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,释放政策红利,余杭在景区创建、文旅IP打造、人才流动、环境营造等方面相继出台了多项针对性扶持政策。


文旅互利打造全域旅游,旅游发展更倾向于多元化。在余杭,数字经济也为全域智慧旅游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。


今年,余杭在智慧应用层面发力,打造以智慧文旅综合服务平台、文旅大数据中心、数字文化馆、数字遇见五千年为核心的“杭州城市大脑余杭平台数字文旅体系”,通过数据整合、关联共享、深度挖掘,实现安全监管、市场分析、活动报名、在线预订、AR互动等众多功能,开启文旅体验新模式。


可以说,眼前的余杭,已具备了让游客“再见倾心”的资本。


在景区,深入实施游客服务中心、旅游厕所、游步道、安全防护设施、服务站、智慧文旅等提质升级工程,精品观光持续提质。


在镇村,大力培育特色街区、休闲慢游、新型住宿业态、文化演艺、商务会展、体育健身、康体养生、特色餐饮、风情小镇等休闲度假产品,休闲度假成为新热点。


“处处美,时时美”全域旅游的美丽图景,已在余杭大地渐次铺陈,连片成景,连景成画。


西溪湿地·洪园



02 共享:在家门口端上“旅游铁饭碗”


满眼土坯瓦房,远近车马无喧。步入冬日的余杭农村,不仅没有冷清萧条之感,反而能从不时传出的欢声笑语中,嗅出一种活力四射的生气。


来自上海的陶女士一家正在此畅游。住特色民宿,体验民俗文化,享受乡间“慢生活”,陶女士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。


而令陶女士流连忘返的民宿,曾是农民自家的闲置房屋,经过一番全新的打造,旧房屋便晋升为“网红打卡地”。


这里的人们精心呵护着大自然恩赐的青山碧湖,村民改造讲求物尽其用,器尽其美,让生活更添别致的同时,自己也在“家门口”就业,端上了旅游“铁饭碗”。


比如,径山镇小古城村13000余亩土地全部流转,租给开发商经营休闲农业,不断引入现代农旅项目落地,全力打造乡村“美丽产业”;仁和云会村与供销社联合成立了乡村旅游开发公司,开展了系列“农旅+文化”活动,大力发展乡村旅游;闲林街道西溪源村依托洞山生态风貌、美丽乡村建设等优势,培育打造“民宿+互联网+设计创意产业”为主的“洞山设计创意村落”……


径山镇某公园一景(诸葛明 摄)

于是,农村山沟沟变成了休闲度假的好去处,旧木房变成了城里人稀罕的好地方,农家饭变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“新口味”……游客来了,腰包就鼓了。


山沟沟风景区


数据是最好的佐证——2018年,余杭全区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1050万人,直接经营收入10.18亿元,同比增长23%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691元,增幅连续12年超过城镇居民。


在余杭,青山湖泊、茶园农舍遍布乡野,步步是景;农耕文化、红色文化特色鲜明,处处含韵。而今,余杭按下了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、旅游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、旅游业态由景区景点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的“加速键”。


布点24个非遗体验基地,推出24小时图书馆、图书漂流点,汽车图书馆;将口袋公园打造为聚集图书馆、艺术交流中心、戏曲交流中心、文化广场等文化基因载体的文艺长廊,打造“主客共享”的文旅生活;实施余杭市民免费游工程,累计惠民31.5万人次……


余杭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:“发挥双‘世遗’金字招牌,余杭要以全域理念推进文旅融合发展,以‘中华文明圣地,创新活力余杭’为主题口号,持续探索具有余杭特色的全域文旅发展之路。”




03 共建:一业兴带来百业旺


夜幕降临,在冰裂纹设计风格的余杭大剧院音乐厅里,上海、温州、湖州等地的游客沉醉在《暗恋桃花源》精彩的文化演艺之中。另一厢,在传统民居改造而成的久临静舍民宿里,意大利人帕罗迪手中的红酒杯,映衬着四周的绿竹。


余杭大剧院(李盛韬 摄)


如今的余杭,绝版风景令人惊叹,多元风情更有无限魅力。


冬日暖阳洒满瓶窑老街,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这里是瓶窑镇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。当年,一路之隔的苕溪水面上船来船往,岸上街店铺林立、人流密集。历经岁月沧桑,老房子长期闲置,老街也曾一度衰落。


时过境迁,11月23日瓶窑老街开街,村民回归、游人如织。有人如此描述:斑驳的院墙唯美变身,破旧的房子实现华丽转身;古井古巷散发出浓浓的乡愁,老电影院重新开张,播的是回忆不散、乡情延续;文化团队接连入驻,闲置老屋成了“抢手货”……


瓶窑老街


可见,全域旅游不仅为城市建设铺就了发展底色,也为余杭多产业融合共生提供了契机。


当旅游与文化相遇,“三台大戏”交相辉映,非遗文化可观可赏,民俗民风在手中把玩、舌尖体验;当旅游与农业相遇,鱼泉贡米香软入心,农家采摘趣味十足,田间花海美好无限;当旅游与体育相遇,绿道竞走、山地骑行赛步步是景;当旅游与科技相遇,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“5G+AR魔镜”创意十足……


一业兴带动百业旺。围绕旅游发展,余杭扎实推进旅游产业提质升级,催生了多业态的旅游产品,不断延长旅游作为“美丽产业”的链条。


“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可塑性,相对较易与其他产业结合,因此综合带动性也较强。”余杭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,在发展全域旅游的过程中,余杭积极推动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,既拓宽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空间,也增加了旅游的内涵,极大地激发了发展活力。


挖掘开发“良渚文化”“运河文化”“径山禅茶文化”,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、余杭大运河文化带、大径山旅游开发等一个个文旅体融合的“大手笔”项目陆续在余杭落地开花。同时,余杭还构建了红色旅游、特色小镇旅游、乡村旅游、研学旅游、工业旅游等多产互融的多元全域旅游产品体系。


余杭乡间民宿


此外,以“全域美丽”为依托,余杭还重点构建了“4个集散中心+4个集散点+N条旅游公共专线”全域旅游集散交通体系;实施了269公里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,完成了354条乡村道和通景道提升改造,绿道总里程达244.18公里,新建、改建一批旅游厕所。高铁站、临平北站等交通枢纽、径山高速公路服务区、公路服务区、驿站等重要结点完善了旅游咨询服务点,打造“一中心十点”的全域旅游咨询体系,不断丰富全域旅游产业格局。


余杭,一座文化与山水“酿”出来的城市。这里有着享不尽的山海湖泉,道不完的传说故事。


如今,来到余杭的游客不仅仅停留于山水风光,还跟随着历史名人的足迹,在一块块石砖、一堵堵城墙、一条条街巷、一栋栋老宅中,穿越历史长河,“触摸”传统文化,感受流淌的余杭文脉……


迈入全域旅游跨越发展新时期,余杭立足“诗与远方”谋篇布局,文化旅游互动、共促共荣,开启了“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”的融合发展新篇章。



监制:天涯
作者:白小白编排:小Q


快点个“在看”分享给身边的朋友~

猜你喜欢

1.2019,余杭强势“霸屏”一展城市芳华

2.系上围裙 解开疑惑——记中泰围裙书记

3.10000个指标!“浙A”牌照第四次阶梯摇号12月9日起报名!内有福利

4.这张卡厉害了!3000万杭州人都持有,已经用了15年!

5.余杭区中小学期末检测 、寒假安排时间出炉!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